瀏覽人次: 4992

項目二:教師、教學與支持系統

項目二:教師、教學與支持系統

本系自101學年起進行兩系合併,由原本之「資訊應用學系」與「學習與數位科技學系」,合併為「資訊應用學系」,共有學士班、碩士班與碩士在職專班三個學制,含三個專業分組:資訊系統管理組、網路與多媒體組、學習與數位科技組,五個學程:系核心學程、資訊系統與管理學程、網路與多媒體學程、動畫與遊戲設計學程與數位內容學程。本系目前有14專任教師,協助三個班制的教學工作,不斷致力於確保教師質量、教學品質,並且積極進行教學改進與建立教學支持系統。以下本節針對本系教師、教學與支持系統的現況、特色、所遭遇之困難和改善方法提出說明,並且做總結。
 
  1. 現況描述
2-1教師組成與聘用機制及其與教育目標、核心能力與學生學習需求之關係
本系教師組成與聘任機制與本系之教育目標、核心能力與學生學習需求有密切的關係。
1.    就教師的專業來說,本系教師之專長背景符合學生對於教師專業的期待,滿足學生學習上的專業需求,協助教學與課程之進行並且能夠面對資訊科技業知識快速進展的趨勢。
2.    本系教師的流動性低,於本系有多年的教學經驗,相對穩定性高,能夠於各自的教學領域下,不斷發展系所特色。
3.    本校對於教師的聘任、續聘與考核均有明確的規範,以確保教師品質能夠滿足學生需求、教育目標與系所之發展方向。
4.    本系教師教學品質優良,在教師問卷調查上,不論是在學士班、碩士班與碩士在職專班都得到學生高度的肯定。
針對本項效標就專、兼任教師背景與專長、每學期授課時數、授課內容、到校年數與流動性、聘任與續聘、教學問卷調查結果進行現況說明:
2-1-1 專、兼任教師學歷與專長
本系教師之聘任與本系之教育目標、核心能力相符,足以支持本系之學術發展方向。
1.             專任教師學歷與專長
本系於評鑑期間共有16位專任教師參與教學工作,共有3位副教授、1位副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與12位助理教授。
[2-2-1]:專任教師學歷與專長
姓名/職級 學歷 專長
羅榮華
(副教授)
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博士 軟體工程、系統與軟體可靠度分析、資料庫應用、服務導向架構(SOA)應用
駱至中
(副教授)
美國密蘇里大學工業工程博士 智慧型決策支援產業電子化、作業研究資訊融合醫療資訊管理、運算式智慧
林裕權
(副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
美國南加州大學電腦博士 管理資訊系統、電子商務、電子化政府
吳英詮
(助理教授)
美國密蘇里大學電機與電腦工程博士 選擇權評價理論、人工智慧、財務工程
喬逸偉
(助理教授)
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電腦科學博士 資訊網路、電子商務技術、Java程式設計、分散式系統、容錯
黃慶圓
(助理教授)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應用數學博士 通訊網路規劃與管理、資訊系統理論及分析、電子商務規劃與建置
王聲葦
(副教授)
清華大學通訊工程博士 無線網路、光學網路、排隊理論
夏傳儀
助理教授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電機與計算機工程博士 機器學習、神經網路及圖像辨識
賴政良
(助理教授)
中原大學機械工程博士 影像處理、電腦視覺、人工智慧、影像伺服、光機電系統整合
顏雲生
(助理教授)
國立東華大學電機工程博士 網際網路、新世代網際網路、無線通訊與網路、行動計算、寬頻網路
莊啟宏
(助理教授)
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博士 電腦視覺、多媒體檢索、視訊監控、影像處理
曾世綺
(助理教授)
美國喬治亞大學教育科技博士 教學設計、多媒體製作、教學遊戲、介面與訊息設計、網路學習
許惠美
(助理教授)
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課程與教學博士 資訊融入教學、科技哲學、電腦輔助語言教學、教學軟體設計與開發
馮瑞
(助理教授)
美國猶他州立大學教學科技博士 教育軟體與系統評鑑、教育訓練、教學設計、認知與學習、數位學習
林繼任
(助理教授)
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博士 人工智慧的教育應用、文字探勘
釋有真
(助理教授)
美國史丹佛大學數學博士 數學、計算機數學、教育統計學、網路教材設計與製作
 
2.             兼任教師學歷與專長
本系共有7位兼任老師,依照專長協助系上教學工作,兼任老師均學有所長,協助擔任系上的教學工作。
[2-2-2]:兼任教師學歷與專長
姓名 學歷/經歷 專長
吳慧敏 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教育學博士
/佛光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教育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研究方法、教學設計
王鄭慈 美國路易斯安那大學電腦科學博士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資訊科學系教授
軟體工程、軟體衡量、資訊系統開發
陳映濃 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博士/
國立聯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智慧型文化導向行動導覽服務創意平台技術、資訊與網路
林大鈞 國立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碩士/
榮群電訊研發部資深工程師、
蘭陽技術學院資訊管理系講師
多媒體、動畫製作、影像處理、視訊處理、網路通訊
陳應南 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博士/
佛光大學網路暨學習科技組組長
分散式系統、電腦網路、作業系統、資訊安全、多媒體通訊
李俊傑 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博士/
資策會教育訓練處組長
圖型識別、影像處理、電腦網路、Linux系統程式設計
張怡文 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博士/
國立宜蘭大學資訊工程系兼任助理教授、園富實業有限公司系統規劃工程師
資訊安全技術與管理、決策支援與商業智慧、網路行銷
 
2-1-2專、兼任教師每學期授課時數
由於101學年進行兩系合併,本系教師之授課鐘點數大致在9-12學分之間,為讓教師能夠有足夠時間,進行教學、研究與服務工作,配合學校規則,教師授課鐘點數逐年下降。
[2-2-3]:專兼任教師平均授課時數
   平均授課時數
101學年上學期 12.6
101學年下學期 11.5
102學年上學期 10.7
102學年下學期 10.4
103學年上學期 9.2
 
 
本系教師於101學年授課鐘點數偏高,由於需要配合兩系合併的課程架構進行開課,此外又需針對本系新學程開課,再加上原先「學習與數位科技學系」只有碩士與學士班兩種學制,在101學年併系之後,配合原先之「資訊應用學系」增加「學習與數位科技組」碩士在職專班的學制,再加上需要支援本校通識課程「資訊與網路」,造成部分教師學分數過高。
為了有效地減少教師教學負荷,系所透過系務會議與課程會議的討論,配合學校政策,進行一系列的改進措施:
1.  配合學校學程化的措施,課程分成核心學程與四個專業學程,將課程加以聚焦與重整,進行課程精簡。
2.  102學年起校方對於教師授課負擔進行政策上的調整,以每位老師9學分為上限,再加上帶領專題課程的學分數,讓每位老師的授課時數降至10學分左右。
3.  103學年的開課時,系所與通識教育中心協調,原先由專任老師協助擔任之「資訊與網路」課程由通識中心自行聘任老師,實質地減少教師授課負擔。
兼任老師部分,協助系上教學工作,基本上以一門專業課程為限,教師聘任乃是以教師的專長為考量,由於本系於評鑑期間,協助本校通識教育中心聘任通識課程「資訊與網路」、「辦公室應用軟體」,所以在評鑑期間共有23門課程由兼任老師擔任,其中本系專業課程佔16門,通識課程佔7門,每學期外聘兼任教師平均總學分數為9.6,大約三門課。
2-1-3專、兼任教師擔任課程與專長相符
本校專任教師所擔任的課程以其專長做為主要考量,依據教師所隸屬之專業學程,於系務會議與課程會議,進行教師授課分配安排;此外,本系程式設計課程是大一必修課程,每學期大約開二至三班程式設計課程,由於擔任程式設計課程的教師主要是大一導師,因此每年程式設計課程會在教師間進行調配;評鑑期間專兼任教師之授課名稱詳見[附錄2-2-1-3-1]
2-1-4 教師指導碩士論文數與學士班專題數
本系教師對於碩士班、碩士在職專班與學士班均有指導學生論文與專題之工作,為了保證教師工作在負荷量之內,儘量能夠均衡老師的工作量,讓學生得到充份的支持,因此在本系系務會議中達成共識,基本上碩士班、碩專班與學士班專題總數儘量不要大於7,但是可能由於碩士生與碩專生入學的專長,進行適當的微調,例如:本系碩士班除了一般資訊產業的從事人員外,還有一部分是學校教師與公務人員的在職進修,許多碩士班或碩專班的學生希望以數位學習與資訊教育做為論文取向,因此在碩士班與碩專班進行部分的微調;在學士班「專題實作1」與「專題實作2」的部分,要求學生以專業學程的議題做為考慮範圍(每位學生會修至少兩個專業學程),學生透過與專業學程教師進行晤談的方式,了解每個教師實驗室的運作情形,得到老師同意之後,以兩人一組的方式進行該領域的專題製作。
本系碩士班與碩專班指導教授選訂主要根據當年度學生入學時分組與學習性向,選擇專長與論文題目相符的老師。在碩士班與碩專班修業期間,於論文口試前,需要進行論文提綱審查、研討會或期刊發表,由全系教師協助論文提綱審查,給予論文寫作上的指導。本系碩士班與在職碩士班之論文由專任教師擔任指導教授工作,專任教師每年碩士指導學生在專長與數量上達到平衡,101學年畢業之碩士生為30位,102學年畢業之碩士生為17位,101學年與102學年平均每位老師約指導2.5位與1.13位,大致在老師的負荷量之內,指導論文的題目亦與教師專長相符,詳見[附錄2-2-1-4-1]
本系學士班學生要求在大三、大四期間進行專題製作與開發,在系所合併之前已經在運作的課程架構,例如:學習與數位科技學系透過大四上的「實務實習」與「專案管理與規畫」協助學生建立實務的能力;資訊應用學系則是透過「系統開發專題(上)」與「系統開發專題(下)」落實學生專題製作能力(見 [附錄2-2-1-4-2]101學年度開課列表),系所合併後則是透過「基礎專題實作1」、「基礎專題實作2」、「專題實作1」與「專題實作2」(課程架構參考[附錄2-2-1-4-3][附錄2-2-1-4-4]),加深學生的實作能力。這些課程的指導是由全系教師共同參與,在工作分配上面,學期初會舉辦說明會,讓學生了解課程進行的方式,並且與研究議題專長相近的老師晤談,得到老師同意之後,對於其專題加以指導,如果同學無法找到適當的指導老師時,則透過系務會議,由系上老師討論後,指派適當的指導老師。
2-1-5專、兼任教師到校年數與流動性
本系教師流動性低,除少數教師外,到校後均未流動,於評鑑期間一位教師轉任至心理系,兩位教師分別於103學年解職與退休,說明如[2-2-4]
[2-2-4]:專兼任教師流動狀況
教師姓名 職稱 流動原因
吳慧敏 副教授 101學年因專長之故轉任心理系
顏雲生 助理教授 102學年因故解職
黃慶圓 助理教授 102學年退休
 
 
2-1-6專、兼任教師聘任與續聘
本系專任教師聘任根據「佛光大學教師聘任及升等辦法」([附錄2-2-1-6-1])與「佛光大學專兼任教師聘任作業審查要點」([附錄2-2-1-6-2])之規範,本校專任教師之聘任,由系所根據教學需要,向校方提出申請,經校方同意後公告職缺,職缺候選人經過系教評、院教評、及校教評三個教師評議委員會通過後,方予任用。本校教師的聘任分成初聘與續聘,初聘一年一次,續聘第一次為一年,其後一次為兩年。
2-1-7 期中與期末教學回饋問卷調查
本校對於教師教學績效透過學生「期中教學回饋問卷」與「期末教學回饋問卷」進行檢核。每學期期末校方要求學生填寫教學回饋問卷,以五等量表的方式對於教師教學進行的回饋,校方非常重視同學在期中和期末填答的結果。期中評量是學生對於課程提供質性的回饋,任課教師對於負面的回應需要提供正面的回饋,依此調整授課大綱與教學進度,回覆後提供主任、院長、教務長等上級長官檢視。期末問卷於期末考試後三週內實施,除了教師可以透過本校教師系統檢視量化的回饋之外,對於學生質性的回饋,需要逐一回應,特別是針對學生負面的回應,任課老師需要提出具體的說明,回應的結果亦會經過上級長官審視。
根據「佛光大學教師教學評量辦法」,學士班課程分數達4.5分以上(滿分5.0)之教師由校長具名感謝函,以表彰其教學成效;課程分數達3.5分以下之教師,經由系所及學院主管充分瞭解及懇談後,確認需要後敦請諮詢教師協助其輔導與諮詢,且製作諮詢紀錄密送系所及學院主管備查,副本密送教學資源中心主任,以協助改進教學。授課教師應依據紀錄,調整該課程教學方法、重新製作教學大綱及提出教學改善計畫,並送系所主管存查,必要時得延請專家進行教學診斷及輔導或調整開授課程,如課程有特殊原因,以致教學評量分數達3.5分以下,授課教師可敘明理由,送交校教師評鑑委員會審議,經審議通過後,該課程教學評量成績不納入教師評鑑計算。
針對本系開設的課程,不論在學士班、碩士班與碩士在職專班,教學回饋問卷的平均數均在4以上,碩士班與碩士在職專班的滿意度均在4.5以上,表示學生對於教師教學感到高度滿意;評鑑期間之教學問卷調查結果如[2-2-5]所示。
[2-2-5]:評鑑期間教學問卷滿意度
學期 學制 滿意度
101學年上學期 學士班 4.37
碩士班 4.74
碩士在職專班 4.91
101學年下學期 學士班 4.32
碩士班 4.76
碩士在職專班 4.81
102學年上學期 學士班 4.18
碩士班 4.72
碩士在職專班 4.85
102學年下學期 學士班 4.15
碩士班 4.71
碩士在職專班 4.67
 
 
評鑑期間,本系學士班課程有31門在期末教學評量上達到4.5以上,得到校方肯定(詳細課程名稱與得獎老師見[附錄2-2-1-7-1])。另一方面,一旦有課程教學評量分數未達3.5,則進一步啟動教師教學輔導機制,協助教師教學更能符合學生需求。另本校除了期末教師教學評量之外,亦有期中教學評量,採取質性回饋方式提供教師教學上的參考,由本系的教學表現可以看到,本系教師致力於教學品質的提升,同時也兼顧到學生多元的學習需求,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為主要的教學考量。
2-2教師教學與學習評量及其與教育目標、核心能力與學生學習需求之關係
本校及本系為確保教育目標的達成,採取多樣措施,持續修正,以保持學生學習內容與產業潮流之接軌,以下分點列述。
2-2-1配合產業潮流的學程化課程設計
由於資訊科技應用的多元化及專業化,使得資訊科技人才的培養課程,亦變得多元。本系配合本校課程學程化的政策,對於不同資訊科技專業的人才培養課程加以設計,於101學年正式啟動課程化,本系大學部同學,除通識課程外,必須修讀系核心學程院基礎學程以及兩個系專業學程,方能取得本系學士學位。本系總共提供資訊系統與管理學程網路與多媒體學程動畫與遊戲設計學程以及數位內容設計學程四個專業學程供學生選修。在這些學程的內容中,引進當前熱門的行動裝置程式設計、2D動畫製作、3D動畫製作、數位遊戲設計等課程(課程架構參考[附錄2-2-1-4-3][附錄2-2-1-4-4]),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並增進就業市場的預備度,為開設相關課程,本系亦舉辦各項教師專業成長研習,聘請業界講師蒞臨指導,協助授課教師掌握當前課程內容與從事相關研究工作。
2-2-2 著重專題製作的課程設計
為達成訓練學生成為資訊專業人才的目的,本系課程著重專題製作,在100學年度的課程架構中,以「系統開發專題(上)以及「系統開發專題(下)」等總結性課程,培養高年級學生將先前所學資訊相關專長,轉化為資訊系統開發的能力。從101學年度起,配合課程學程化,更進一步加強學生在專題開發上的準備度,進一步開設了「基礎專題實作1以及「基礎專題實作2,讓二、三年級學生可以及早在專題實作前做好準備,在三、四年級則有「專題實作1」與「專題實作2」,總共有四門專題實作課程,逐步培養專題實作之能力。為協助學生專題開發,訓練學生書面及口語表達能力,學生必須完成專題製作題目的書面報告,並通過專題審查教師團的口試審查,在系統開發完成後,舉辦專題成果發表會。103學年度上學期基礎專題實作1之評分表見[附錄2-2-2-2-1]
2-2-3 教材數位化與學習平台使用
本系教師在課程教授上均配合本校提供之數位學習平台,用於支持課程資料陳列、課程公告、小組討論與作業繳交等教學活動,本校目前主推旭聯科技的數位學習平台,於學期初就將本校所有課程於數位學習平台上開課,並將學生資料匯入課程之中,本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大量地使用與製作數位化教材,配合學習平台的使用,提供學生一個數位學習的環境。
2-2-4 與產業接軌的實務實習
為使學生能第一手經歷業界工作情況,並體會校內課程所學,100學年度的課程架構規範實務實習課程是學習與數位科技學系的必修課程,在101學年及以後的課架,「實務實習」列為系核心課程。實務實習在本系的運作上已經行之有年,配合實習活動辦理說明會、實習單位媒合、實習成果報告等活動,在學生升上大四的暑假讓學生透過在業界、機構等參與實際工作,以了解學校所學內容的實際用途,並訓練學生的工作態度。本系實習制度運作良好,並獲得許多學生與雇主良好的反應,在學生實習期間,除了總輔導老師之外,系上每位老師也會分配到實習生,於實習期間至實習單位訪視,協助學生解決實習上的問題。此外,系方配合「科學工業園區人才培育補助計畫」與「校內經費」,替學生爭取到實習津貼與保險費補助,例如:101年有10位及103年各有12位大四同學參與「科學工業園區人才培育補助計畫」至相關資訊產業實習,得到實習津貼。歷年實務實習之執行所用表格大體相同,參考[附錄2-2-2-4]~ [附錄2-2-2-4-4]
2-2-5 能力檢定制度
依據「佛光大學學生畢業門檻檢核實施辦法」([附錄2-2-2-5-1])、「佛光大學英文能力檢核標準實施要點」([附錄2-2-2-5-2])及「佛光大學資訊能力檢核標準實施要點」([附錄2-2-2-5-3],大學部同學均須通過英語能力檢核、以及資訊能力檢核,方能取得學士學位。透過這些能力檢定制度,增強學生升學及就業之基本能力。本系學生能力檢定情形說明詳如[附錄2-2-2-5-4]
本系於部份相關課程中,將證照考試融入課程中,以協助學生能夠符合本校資訊檢核的畢業要求,例如在通識課程「資訊與網路」中,融入TQC WordDreamweaver等證照考試,此外,在「行動裝置程式設計」中,融入TQC Android行動裝置程式設計證照考試,在 「影像處理概論」中,融入TQC Photoshop證照考試,在「物件導向程式設計」中,融入JAVA程式設計實用級認證,在本系教師的悉心輔導之下,學生都有不錯的考試通過率。例如:101學年上學期「行動裝置程式設計」配合TQC Android行動裝置程式設計證照,22人參加就有16人通過。整體而言,資訊能力檢核對於本系學生較不困難,學生大多能順利在四年內完成資訊檢核的要求。例如,依據本校之圖資處資料統計,從1018月至1035月本系學生總共獲得302TQC證照(詳細資料見[附錄2-2-2-5-5]);此數據不含本系自行辦理之課程綁班考試,以及學生自行在校外報考之成績。
2-2-6 總結性評量標準的建立
由於每位學生的專題題目不同,指導教師亦可能不同,為使同學清楚評量標準與課程目標,本系針對專題課程訂定總結性評量標準,以達成個別化且一致的評量標準,由於不同學程的學習內容與目標略有不同,因此為不同的學程分別訂定不同的評量標準([附錄2-2-2-6-1]),目前四個學程均已經完成總結性評量規畫,教師教學有目標可循,可以具體地達到系規範之教學目標,培養學生重要的關鍵能力。
目前總結性評量標準已在102學年下學期基礎專題1的課程中實施,期末審查時,全系老師均出席評分,依據各別學程的標準進行評分,由基礎專題總籌老師協助統計平均分數,並且於系務會議中針對學生成績做進一步的討論與確認。
由於是第一次實施總結性評量的標準,系上老師對於此評分的方法,仍認為有商榷的必要,例如:是否可以提供更細部的標準?是否對於較基礎的專題提供一個較初步的標準,對於進階的專題製作再提供一個較進階的標準等,目前由負責基礎專題的老師,協助建立更精緻的標準。
2-2-7 程式會考測驗藍圖之制訂與實施
程式設計能力為資訊科技相關能力的核心基礎,亦為本系「系核心學程」所欲培養學生能力之一。本系學生能力培養之策略,採取多階段、總整評量的方式來達成;而程式設計之能力為第一階段總整評量之目標,「程式會考」制度則為此階段之評量工具,期能使學生循序漸進從事學習活動,為學生建立明確之階段性學習目標。
測驗藍圖(test blueprint)為程式會考考題出題之基準。此基準之建立,一方面使程式會考成為教學與學生能力評量之客觀標準,使會考對於歷屆學生的評量,建立在相同的基礎上;另一方面期望能降低因出題者的不同,導致所評量的學生能力亦不相同。此外,程式會考的成績可以促進不同教師在教學上的交流,進而達到改善教學的目的。
程式會考測驗藍圖的制訂自102學年開始(籌備會議資料見[附錄2-2-2-7-1][附錄2-2-2-7-2])。制訂委員由當年度任教「程式設計」課程的三位教師,以及在過去曾多年執教「程式設計」課程之兩位教師,共五位教師所組成。關於會考出題之主題範圍,初次討論即達成共識應包含下列各個概念:
1.                 變數:含變數宣告、變數命名規則、設值、取值。
2.                 資料類型:各種資料類型之常數表示、值範圍、初始值、類型轉換。
3.                 運算子:各種運算子之意義、優先序之概念。
4.                 條件
5.                 迴圈
6.                 陣列
7.                 函數:基本含意、參數、傳回值、區域變數與全域變數、傳值與傳址。
程式會考之實施,則自103學年度第一學期起開始,實施細節由該學期開設『程式設計』課程之三位教師討論,為鼓勵學生重視程式設計能力之培養,並提供三仟元獎金給予會考成績前三名之學生,而前十名之學生則頒予獎狀;此結論已由系務會議通過。此次程式會考之進行,以103學年度第一學期修習『程式設計』課程之三班學生為對象,程式會考成績則作為修習該課程之期末考成績,並佔學期成績之40%(三班均相同)。出題類型方面,則以測驗題(含是非題及填充題)佔40%,實作題(程式題)佔60%。測驗題出題目標主要在量測學生對於程式設計概念的理解,而實作題則在量測學生的實作能力(會考題目參考[附錄2-2-2-7-3][附錄2-2-2-7-4])。各主題之出題分數比重如下表:
[2-2-6]:程式會考測驗藍圖出題分數比重
主題概念 變數與陣列 資料類型與運算子 條件 迴圈 函數
比重 20% 20% 20% 20% 20%
 
 
在實施過程中,發現由於三個班級之教師的教學內容有些許差異,例如有一個班級教授以printf()方式進行輸出,而另兩個班級則以cout物件進行輸出;為使會考結果公平起見,因此測驗題的考卷區分為C語法為主以及C++語法為主的考卷,其中,除了相應的程式碼不同之外,兩份考卷並無不同。而實作題方面亦同。而為了避免學生在測驗題作答過程中易於看見鄰近同學的答案,測驗題考卷將部份題目的順序予以對調後,以形成A卷及B卷。
對於程式設計長期教學之展望,則期待先透過程式會考的聯合命題及評分,以及測試藍圖的建立,作為跨年級學生程式設計能力之客觀衡量基準,以進一步作為教學改善及課程設計之依據;此次經驗亦對於教學核心內容的統一,亦在三個班級的教師當中產生了正向的作用。
2-2-8 服務態度與人文素養的培育
為養成學生積極服務的態度,本校大一學生一律修讀「服務學習的通識課程,此課程視為學生畢業門檻之一([附錄2-2-2-5-1]),學生在兩個學期當中需要在校內或校外服務共32小時。此外,本系經常性地參與教育部資訊志工營隊計畫,每年度有13隊參加,由領隊教師努力付出與協同合作,讓學生透過服務他人得到成就感,培育人文素養,並促進其在專業知能上學習動力,於101學年本系同學於本校服務學習的參與情形如下,分成校內服務與校外服務,如[2-2-7]所示(亦見[附錄2-2-2-8-1])。這些活動都在導師與活動帶領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讓學生能夠於過程中培養服務的態度與人文素養。
[2-2-7]:服務學習參與選項
校內 校外
1. 招生活動。
2. 淨山活動(佛光大學)
3. 打掃系所教室。
4. 協助校內各處室事項及活動。
1. 仁愛之家服務。
2. 同樂、頭城資訊志工營隊。
 
 
 
2-2-9 多元的日常學習輔導機制
本系對於學生的日常表現,予以經常性的了解與輔導,透過每堂課的點名,以及預警系統的使用,讓每門課的教師,將出席狀況不佳、期中考表現不佳、作業缺交、平時成績低落等各種學習成果不彰之徵兆,透過在教師系統上的預警功能,一方面警惕學生,另一方面亦提供導師作為輔導之參考;此外本系多位教師使用臉書做為學生學習輔導的平台,除了進行課程相關活動通知、提供教學資源外,學生有學習上的問題就可以發問,特別是對於碩專班同學,由於平日需要工作,在論文寫作上若有困難或是問題,則利用臉書與指導教授進行溝通,以便能夠迅速進行輔導,解決學習上的問題。各教師之日常輔導時間見[附錄2-2-2-9-1][附錄2-2-2-9-2]
2-2-10 確保學生選課時可取得各課程教學計畫書
本校為確保教師教學能夠符合系所的規畫,訂定「佛光大學課程構外審作業辦法」([附錄2-2-2-10-1]),每五年進行一次課架外審,最近一次是102學年下學期送審([附錄2-2-2-10-2],主要是配合課程學程化的實施,提供課架課程之課程大綱,供委員審查,以提供本系後續課程與教學改進上的機制。課程架構外審結果大致正面([附錄2-2-2-10-3][附錄2-2-2-10-4])。
此外,根據本校教師評鑑制度,各門課之擔任教師必須依照校方指定日期前,將教學計畫書上傳至教師系統,教學計畫書體顯課程大綱的精神,並且提供具體的教學計畫,提供學生選課上的參考,以確保學生學習權益。所上傳之教學計畫書自動連結至學生選課系統,讓學生在選課的同時可以看到課程計畫書,得知課程內容描述、課程目標、每週上課內容、教學方式、學習評量方法、教材、晤談時間地點等資訊,以確保學生在選課時能夠了解課程之教學內容。
課程學程化後,為幫助學生更能瞭解學程選課之方式,學院製作了學程手冊供學生使用([附錄2-2-2-10-5])。
2-3教師教學專業發展及其支持系統建置與落實情形
教師專業成長與支持系統的建置分成校級與系級兩個層級,學校的部分較為完備,系所的部分也在逐步完備中。
2-3-1 教師教學專業發展活動與規畫
教師教學專業發展的規畫,本校教學資源中心扮演重要角色,本系教師主要參與以下四項教師精進專業發展:
1.     每學期一次全校性教師教學專業發展研習,至少有一天的課程,在校內與校外舉辦
2.     數位化教材開發補助
3.     三生講堂
本校自楊朝祥校長上任之後,積極推動教師專業成長,每學期開學前均在校內或校外辦理「校務發展共識營」,要求全校教師一定要參與,並列入教師評鑑的重要項目,於102學年下學期起,為求教師能夠全心投入在校務發展與教師專業成長議題,將地點改至校外,102學年下學期辦在宜蘭縣棲蘭山莊,103學年上學期辦在新北市大板根,議題相當地豐富與多元,以103學年上學期為例,有「美國大學WASC認證」、「書院精神」、「佛光願景與系所評鑑」、「快樂教學」等議題,得到在場教師熱烈的回響,收獲滿滿。
於評鑑期間,本系共有6門課程獲得數位化教材開發補助之情形如下表,經費的提供可協助教師製作數位化教材,精進數位學習平台上與學生的互動,體現數位化教學的優勢,得到補助的課程數並不多,主要是由於本校教師為資訊專長教師,屬於數位化教學的先驅者,所教授的課程,大多已經接受過補助,課程受到補助一次之限,是以在評鑑期間大多是針對新課程進行申請。
[2-2-8]:獲數位化教材開發補助課程
學期 獲補助教師 班別 課程名稱 金額
101-1 王聲葦 學士班 行動裝置程式設計 8500
101-1 夏傳儀 學士班 演算法 8500
101-1 夏傳儀 學士班 視窗程式設計 8500
101-1 羅榮華 碩士班 嵌入式多媒體系統實務 8500
101-1 林繼任 學士班 程式設計 8500
102-2 馮瑞 學士班 溝通與簡報技巧 15000
 
 
三生講堂是本校辦理師生的專業成長活動,教師針對教學、研究與服務等面向進行發表,提供與會教師與學生專業成長的機會,本系教師於評鑑期間協助與參與之三生講堂活動如下表:
[2-2-9]:教師參與三生講堂情況
學期 講師 講題
102-1 賴政良 服務學習與就業競爭力
102-1 許惠美 海外志工經驗談
102-2 羅榮華 我的大學學習經驗談
102-2 夏傳儀 宜蘭地區三月美景分享
102-2    自我探索與生涯規畫
 
 
系級的部分,於評鑑期間,配合系上系務會議、研發與自辦教卓的經費,辦理活動,以支持教師專業成長,不同於校級的活動,系所之教師教學專業成長活動較校方所辦理的貼近本系教師教學上的需求。
1.     系務會議前20分鐘之教師教學討論。
2.     配合碩士班、碩專班「資訊應用專題討論」課程與校內經費辦理之教師專業工作坊。
本系利用系務會議前20分鐘進行教學討論,針對教師提出目前學生指導上的問題加以討論,例如:如何指導研究生、如何增加學士班學生的出席率、如何指導系學會辦理活動、如何帶領服務學習、如何輔導有二一危險的學生等,透過這些討論增進教師處理教學與輔導上的議題,由於全系教師均在場,所提供的建議較為全面,也較為務實,此外,亦可以提供教師精神上的支持,其餘的老師也可以從旁協助。
本系碩士班與碩專班有一門必修課程「資訊應用專題討論」,課程進行的方式是邀請資訊領域的學者或業界對本系學生與教師進行演講,教師可以選擇其領域的議題參與演講活動,以增加其專業課程的知能,藉此擴展教師教學視野。此外配合校內經費,本系於寒暑假辦理新興科技工作坊,提供新興領域教師專業知能,例如:102下學期暑假辦理Android進階課程共7天。
2-3-2 教學回饋系統
本校建置教學回饋問卷系統,供學生在期中及期末時填答,以作為教師教學之回饋,並作為教師評鑑之一環。校方非常重視同學們在期中和期末填答的「教學回饋問卷系統」成果。每學期結束,校方會整合同學在「教學回饋問卷系統」裡對任課老師的問卷評分結果,密封分送各系與任課老師作為改進參考。問卷分數高於4.5的學士班課程,將會得到校方的一張感謝狀;而對問卷分數低於3.5的教師,則會由校方和系上合作進行教學諮商與輔導。「教學回饋問卷系統」除了五分制的問卷問題外,同學也可以提出匿名文字意見。若有同學在「教學回饋問卷系統」對任課老師提出了文字意見反饋,任課老師就必須進行文字回應,並由系主任查閱追蹤,讓學生對於課程教學相關的意見得以處理。
此外,亦建置期中預警系統,供教師登錄學習狀況不良之情形,如出席不佳、期中考過低、作業缺交、平時成績過低等,此預警系統並與導師系統連結,將此預警登錄之結果,呈現與導師,作為導師輔導之參考,以便進行後續課業與生活上的輔導。
2-3-3 教師教學評鑑制度
本校訂有教師教學評鑑制度,其目的為協助教師理解自身不足及世代差異,並進而尋求改善教學方法、溝通方式以達教學相長的目的。為進一步強化教師教學評鑑制度的影響力,教師教學評鑑的結果為教師評鑑的三大(教學、研 究、與服務)面向之一,而專任教師若評鑑不通過,經輔導後再評鑑仍未能通過者,將不獲續聘。制度基本上是以將專任教師的教學評鑑納入教師評鑑的一環來彰顯校方對專任教師教學成效的重視。
具體的教師評鑑辦法訂定在「佛光大學教師評鑑辦法」(以下簡稱「辦法」,[附錄2-2-3-3-1])內。基本上除符合「辦法」內正面表列的條件之人員外,凡佛光大學任職滿三年之專任教師均須每三年接受評鑑,評鑑程序由學校人事室擬定名單交「教學資源中心」發起,先由受評老師依評鑑項目進行自評後,再將自評結果檢附佐證資料經系、院、校教評會三級三審程序進行評鑑。
在「辦法」內有明列教學應滿足之條件,如在「教學績效」評鑑項目1-2內就明文規定「本校要求教學計劃表上傳率為100%,自101學年度起,如有一次未依時登錄者即視為未通過」。
若教師評鑑結果為「未通過」,「辦法」內要求受評教師需接受系所主管所安排之諮詢教師協助輔導,並參加校方主辦之專案訓練或講習,期間並不得兼課、超鐘點、借調或休假。若連續兩次評鑑未通過則由系教評會作成不續聘決議後,提報院及校教評會處理。而若受評教師對評鑑結果不服時,亦可循「教師申訢評議委員會」的管道提出申訴救濟。
本系於此次評鑑期間有3位教師須接受學校的教師評鑑,評鑑結果如下表:
[2-2-10]:教師評鑑通過情形
評鑑結果 受評鑑教師 學年
通過 莊啟宏 101
免評(擔任系主任) 羅榮華 103
免評(六次國科會計畫) 許惠美 103
 
 
2-3-4 課程大綱編定與審定
課程大綱是教師教學的重要藍圖,在校級部分,協助系所將編定的課程大綱外審,根據「佛光大學課程架構外審作業辦法」,每五年進行一次外審,而系級的部分,則是從事課程大綱編定與後續的修正,本系經由系務會議討論,成立課程大綱編定委員會,成員由系上教師組成,各學程均派教師參加,協助本系學士班、碩士班與碩專班之課程大綱編定,運作模式是由各學程負責老師召集,分派課程大綱撰寫工作,迨課程大綱完成之後,再由學程負責老師召集討論會議,對於課程大綱加以編定。此外,課程大綱外審之後,則協助回覆外審委員的疑問與建議,召集學程成員對課程大綱進行進一步的編定,透過謹慎的課程大綱編定與審定的機制,讓本系的教學工作更能夠符合本系的教育目標。
2-3-5 課程改進計畫
為了能夠精進課程教學品質,並且建立本系課程改進的機制,本系自102學年起,針對本系之核心課程─程式設計,進行改進計畫,本計畫試圖建立學生自學輔導機制,提供豐富學習資源,以補救進度落後的同學,並增加學生學習課程的時間,提升學生課堂參與的動能,增加上課的專注力,希望以多元教學策略的導入增加學生之學習成效。採取多元的前測與後測方式(例如:量表、問卷、訪談、學習成效評量等),導入多元的教學策略(例如:建置補救教材內容等),以實證研究的方式,診斷教學策略之成效。目前課程計畫正在執行當中,希望透過此計畫能夠健全系上教學改進運作機制、提升教師專業教學素養、提升學生關鍵能力之學業成就與學習方法。
 
2-3-6 教師升等獎勵與協助做法
本校為鼓勵專任教師積極升等,特訂定「佛光大學教師升等獎勵辦法」,在獎勵辦法第3條中訂定本校專任教師自取得升等資格之日起,經申請升等並取得高一等級教師證書者,得依下列規定申請獎勵:(1)取得升等資格後一年內取得教師證書者,發給獎勵金十萬元;(2)取得升等資格後超過一年但未滿二年之期間內取得教師證書者,發給獎勵金五萬元;(3)取得升等資格後超過二年但未滿三年之期間內取得教師證書者,發給獎勵金三萬元;(4)97131日前聘任之本校專任教師不符前項各款規定,自本辦法實施之日起三年內申請升等取得教師證書者,一律發給獎勵金一萬元。
於評鑑期間,101學年度第二學期本系王聲葦老師升等副教授並獲得獎勵金十萬元。同時,本系為協助專任教師升等,在教師提出升等前準備期間,均給予酌量降低其系務參與及服務之支持。
 
 
  1. 特色
本系教師、教學與支持系統配合校級專業成長策略與活動,並且逐步發展系上教師專業成長與支持措施,希望藉此能夠確保教師教學品質與教師專業成長。
1. 教師教學表現符合學生學習需求
本系分成資訊系統管理組、網路與多媒體組、學習與數位科技組三個專業分組,在教師組成上具有高度的專業性,能夠符合學生的需求,此外在協助學生論文上,分別就教師專業加以指導,在評鑑期間,學生期末教學回饋都有4分以上的滿意度,代表教師教學品質得到肯定。
2. 採用多元教學策略
為了能夠確保教育目標的達成,本系採取多樣的教學措施,例如:課程學程化、製作導向之課程設計、與產業接軌的實務實習、能力檢定制度、建立總結性評量、程式會考、服務態度與人文素養培養、多元的日常學習輔導機制、教學計畫書上傳等,針對學生的學習,輔以教師專業,以協助學生培養關鍵能力。
3. 逐步完備的教學專業發展與支持系統
本系除了配合本校教學專業發展的措施與活動之外,近年來積極建全系上之教學專業發展與支持系統,例如:成立教學大綱編定委員會、利用系務會議強化教師專業、專業課程改進計畫等,邀請系上老師共同參與,逐步完備教師教學專業發展與支持系統。
 
4.積極爭取外部資源導入教學活動
近幾來,本系教師團隊積極爭取校內外教學改善計畫,藉由計畫的執行提昇本系在新興領域(網通技術與文創觀光、互動多媒體及行動裝置開發)的教學培育品質,並加強學生就業職能等相關實務、證照、產業體驗等豐富教學及學習資源。相關導入教學活動如[2-2-11]
[2-2-5]:本系爭取外部資源導入教學活動計畫總表
計畫名稱 計畫經費 執行期間
教育部資通訊軟體創新人才推升推廣計畫 3,588,880 99.10~105.1
教育部網通技術與文創觀光應用學程計畫 4,812,500 100.9~103.1
教育部互動多媒體學程計畫 3,526,341 101.2~103.1
佛光大學自辦教學卓越計畫  
240,5657
 
102.11.15-103.12.15
總計  
14,333,378
 
 
 
 
  1. 問題與困難
1.期末教學問卷的結果並不能完整反映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互動:本校非常重視期末教學問卷的結果,但是本系教師認為此項調查結果對於了解教師的教學成效不夠多元,此外,在填答意願與意見效度上有所缺失。
說明:
A. 填答意願
大部份同學並不將「教學回饋問卷」視為關乎學習權益的機制,反而視作一項額外的工作,校方雖然辦過填問卷抽獎品之類的活動來推廣這個制度並提高填答率,但效果有限,學生的填答意願並不高。
B. 意見效度
「教學回饋問卷系統」無法精確反應同學對任課老師的真實評價,舉例來說,若某同學僅填答期中或期末評量,但是與任課老師互動趨近於零,以目前的制度而言,學生仍可對任課教師的上課內容進行盲目填答,並無法反映真正有心向學學生的想法,卻能影響教師教學評鑑結果。
 
2. 本系教師參與校內教學優良教師遴選的意願不高。
說明:本系教師致力於教學活動與教師專業成長活動,但是每當要推舉代表本系參與校內優良教師選拔時意願都不高,有部分老師認為本系教師的表現並不比得獎的教師差,只是很多教師看到為爭取這個獎項需要寫許多報告,在意願上就比較低落。
 
 
  1. 改善策略
 
針對以上兩項困難,提出對應之改善策略:
策略一:宜建立多元的教學評量指標:目前系上正逐步完備「總結性評量制度」,藉由「總結性評量」這個客觀的參考依據,任課老師和系上才能更具體的評估教學成效與討論教學方法改進;此外針對目前實施的教學問卷部分,應針對同學對於教學問卷填答的排斥,持續透過導師及校方的宣導,期待喚醒同學們對自身權益的重視,以完善這個制度的功能;面對同學盲目填答的問題,除了消極期待同學自身意識的覺醒之外,目前較積極的作法為和點名、期中預警與扣考制度配合,首先,利用點名讓同學有出席上課的壓力,其次,利用期中預警制度,通知導師及早介入同學輔導,最後,可建立缺課達學期授課時數1/3或是扣考學生不得填答教學問卷的規定,濾除盲目填答的學生,以提高教師教學評鑑的可靠度。
策略二:宜增加優良教師的名額.減少優良教師選拔的紙本作業:為提升教師參與的動機,目前建議校方增加優良教師的名額,讓更多的教師能夠得到教學上的肯定,此外,建議減少審查的紙本作業,可以改採較動態的評選方式,請候選教師進行20分鐘的簡報,然後再由委員提問,而不是全然採取書面審查的方式。
 
 
  1. 項目二之總結
本系教師質量佳且專長與授課科目皆相符合,能滿足課程與學生學習需求。教師能依照教學科目、核心能力指標規劃課程內容,藉由多元教學與評量幫助學生有效學習及增進職場應用知識與技能。各授課教師自行設計課程學習與評量方式,並要求其將大致內容填入教學大綱,盡量讓課程內容多元化並建議採多元學習評量方式。而教師在教學負荷上不致於過重,教學成效得到學生的肯定;本系使用多元的教學與評量策略,以達成本系之教育目標;在教師教學專業發展與支持系統建置上,逐步完備,透過系上老師的參與過程,增進教師教學改進知能。